close
重慶市石柱縣三河小學女子足球隊獲得冠軍後的合影。 (許真學/攝)
足球課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體育課。 (許真學/攝)
編者按
3月23日晚,在長沙舉行的世界杯預選賽小組賽中,國足1︰0戰勝韓國,贏得12強賽首場勝利,讓國人振奮不已。在人們歡慶勝利的同時,在不遠的重慶,也有一支小小足球隊在為瞭夢想而拼搏,它就是重慶市石柱縣三河小學女子足球隊。25日,女子足球隊以3︰1的成績拿下瞭重慶市青少年足球錦標賽(女子U-13組)冠軍。這支幾乎全部由農村留守女童組成的“業餘”球隊,三次奪得市級比賽冠軍。足球給她們打開瞭另一扇窗,讓她們走出大山,給她們提供瞭到城市發展的可能,也讓她們更加自信。近日,中國婦女報·中華女性網記者走進這支女子足球隊,傾聽她們的夢想與堅持。
3月25日,在經過激烈的爭搶、角逐後,重慶市石柱縣三河小學女子足球隊以3︰1的成績拿下瞭“體育之窗2017年重慶市‘我愛足球’中國足球民間爭霸賽暨重慶市青少年足球錦標賽(女子U-13組)”冠軍,這是石柱縣三河小學第三次奪得市級比賽冠軍。
從2013年組建足球隊,2015年參加市級比賽奪冠以來,三河小學女子足球隊在重慶市小學女子足球隊中異軍突起,女子足球隊的孩子們畢業時,幾乎每年都會被重慶主城的學校爭相錄取。
究竟是什麼動力促使一所學校足球隊從無到有,再到成功問鼎冠軍?中國婦女報·中華女性網記者實地調查採訪獲悉,其實在這支隊伍異軍突起的背後,有著許多說不出的心酸,孩子們不怕摔、不怕撞其實隻為瞭一個簡單的夢想——到城裡讀書。
為瞭讓孩子們到更好的學校讀書
重慶市石柱土傢族自治縣位於渝東南高山地區,三河小學是這裡一所高山移民小學。由於地處偏遠、條件艱苦,師資力量尤其缺乏,要靠文化成績拼進大都市,對於這裡大部分孩子來說概率很小。
校長孫曉鳴說,就拿三河鎮來說,每年初中畢業後能考上縣裡高中的不超過20人,高中畢業能考上一本大學的不會超過10人。許多孩子在初中畢業後或是在讀高中期間就輟學出去打工瞭。
孫曉鳴認為,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,也是短時間內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。“為瞭讓孩子們到更好的學校讀書,特長興許是一條出路。”
於是,在2013年,三河小學開始發展足球特長教育,讓擅長足球的孩子能通過特長進城讀書。
孫曉鳴說,發展足球特長教育不是憑空想象拍腦袋就決定的,在讓孩子們擁有什麼樣的特長這個問題上,學校考察瞭很長一段時間。
音樂美術首先被排除瞭,原因是根本沒有師資支持,而這正是城裡孩子的強項,山裡娃怎麼拼也拼不過。排球籃球也接著被排除瞭,因為山裡孩子們的身高和城裡孩子同樣沒法比。最後考慮的特長項目是足球,因為生長在大山,孩子們的奔跑速度、耐力都比城裡孩子有優勢。於是,三河小學用向體育局爭取到的體育器材費用,購買瞭1000個足球,給孩子們一人一個踢著玩兒。
足球這個新鮮玩意兒進入學校後,孩子們特別喜歡,2013年開學後,學校正式建立女子、男子足球校隊,每個班還組建瞭男女足球隊。那時候學校還沒有足球場,為瞭踢足球,學校把四個籃球場分拆移位,為學生們留出瞭水泥足球場地。沒有老師,擁有薄弱足球基礎,當瞭十幾年語文老師的馬柏林讓出語文教師職位,轉型當瞭足球教練。
足球成為進城裡學校的“敲門磚”
在足球隊裡,田徑苗子馬慶鈴很快被認為很有天賦。在練習瞭兩個月後,孫曉鳴就把她送到另一所條件好些的小學代訓兩個月,希望她能被城裡的學校選中。
果然,在一場比賽中,重慶37中看中瞭馬慶鈴。這一消息傳回三河小學後,學校炸開瞭鍋,學生和老師們內心很振奮,因為如果不是踢足球被選進城裡的學校,以馬慶鈴的文化成績,可能初中順利畢業都有困難,更別說後來成為國傢一級運動員瞭。
2013年踢瞭個全縣倒數第一的成績後,2014年,三河小學開始實行內外結合發展足球,讓隊員走出去多鍛煉、多見識的同時,學校還請瞭志願者教練到校,既教學生又教老師。每天放學後和每周六,學校足球場上都有孩子和老師訓練的身影。
2015年,在重慶校園足球聯賽中,三河小學女子足球隊一路過關斬將,從海選中踢進瞭石柱縣級賽,從縣裡踢進瞭片區,從片區踢進瞭重慶市總決賽,並在市級總決賽中奪得總冠軍。這一次參加比賽的9名六年級學生全部被重慶市37中和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免擇校費提前錄取。
在3月25日奪得冠軍的這支隊伍中,2017年即將畢業的有8名學生,其中5名已被重慶市區的廣益中學以補助生活費的優厚條件錄取,餘下的3名學生的去向也正在商談中。
別的學校都在努力尋找和留住人才,但三河小學卻有著一個心照不宣的約定,就是把優秀的孩子想方設法送出去。
“我始終覺得,他們是從我們學校走出去的,把他們送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。將來他們成才瞭,是國傢的人才,是重慶市的人才,也是我們石柱的人才。”孫曉鳴說,雖然很舍不得,但孩子們的一生不能耽誤。
踢足球從“沒得耍事”到全力支持
在最初發展足球特長時,對於孩子踢足球這件事,三河小學許多傢長都是反對的。這項運動被傢長們看作“沒得耍事”(不務正業)。孫曉鳴說,他能理解這樣的反對,因為傢長們不瞭解國傢教育體系,不知道該送他們到哪裡去上學,學校60%的學生傢長外出務工,他們除瞭讓孩子每天加油背書以外,沒有任何教育辦法。
然而,父母們的愛都是相同的,即使是山區的父母,在傢庭條件較差的情況下,也不願孩子在“起跑線”上輸得太遠。在學校學生被主城學校競相錄取後,三河小學的足球教育得到瞭傢長們的支持。不少鄰鎮的傢長還帶著孩子到學校,希望能夠在學校讀書,踢足球。
13歲的陳宇婷因為足球踢得好,3年前便被重慶馬王除油煙機場小學邀請進入主城讀書,為瞭照顧女兒,42歲的媽媽馬思容也離開瞭傢到重慶打工。說起女兒踢足球,馬思容說,她和丈夫這輩子就是過得再苦,也要把這個小女兒供養出來。
馬思容說,當年為瞭生計,在女兒才7個月時,她就和丈夫外出務工瞭,幾年裡孩油煙處理機子都是姑姑帶大的,作為父母他們很愧疚。
馬思容還記得,女兒剛開始踢球時沒有球衣、球鞋,回來全身都是泥,問她在做什麼,女兒鎮定又嚴肅地問她:“媽媽,我在學踢足球,我想去城裡讀書,你支不支持我?”聽著女兒這麼說,沒上過學的馬思容覺得,這輩子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。“就算娃娃踢球踢不出來,城裡的教學條件也要好一些,孩子有更多的選擇。”
三河小學大隊輔導員鄧皓月油煙分離機說,這些年裡,因為有瞭足球,三河小學的學生不再孤獨,也不再像以前一樣不敢爭先,一走上足球賽場,他們就是主角。現在每次出征市級比賽,學校還會舉辦一場隆重的出征儀式,隊員們的傢長或臨時監護人都會參加,全校學生會給隊員們加油,讓他們有榮譽感。
踢進城和爸媽生活在一起
“去城裡讀書。”當問起她們為什麼要踢足球時,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。當記者問起想去城裡的原因時,有的說因為沒見過城裡的樣子,有的想去坐地鐵,有的因為父母在城裡打工,想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,他們的夢想和理由簡單而又稚嫩。
孫曉鳴說,如果不走出去讀書,當地孩子在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,不外乎有兩種出路,文化成績好的,繼續讀高中去考大學,這部分人很少,文化成績不好的就直接外出打工,有的在很小的年紀就結瞭婚。
一旦上場打比賽,三河小學的隊員們都拼搶得很猛。尤其是市級決賽,因為可能有主城的學校來選拔隊員。其實孩子們心裡都明白,對於文化成績不拔尖的他們來說,隻有去城裡讀書,才能夠給他們更多的選擇,而進主城讀書,在球場上拼是他們有能力做出的唯一的選擇。
12歲的冉玉鳳已經被廣益中學以補貼生活費的優厚條件提前錄取,目前入讀南坪實驗小學,畢業後將直接進入中學。對於進城讀書,冉玉鳳感覺真是好極瞭。“這裡不用花生活費,還能在城裡上學,這是我以前想也想不到的。”
11歲的張婕進城的願望幾乎都寫在瞭臉上。因為爸媽去重慶打工後,她和爺爺住在老傢。“哥哥和爸爸媽媽都在重慶,我如果去瞭主城讀書,就能和他們在一起瞭。”張婕說。張婕是爸媽的?女,剛開始踢球時,父母特別怕她受傷,但她說她不怕,受得住。才踢球一年的她已經在速度和技能上都表現得不錯瞭,她希望明年畢業前,能有主城的學校錄取她。
每去主城一趟,孫曉鳴一定要去學生們讀的那幾個中學走走,每個學校每年約兩次。“不為別的,就為去看看他們有沒有重視我們的娃娃,文化成績有沒有讓他們跟上。他們不可能個個都成為國傢級的運動員,但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成為各項能力優秀的大學生。”孫曉鳴說。(記者 許真學李伶俐)
餐廳排油煙
C3225D51546B2C0D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